我国古代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
古时称满一百岁的人为“期颐”。
期的意思是:人生以百年为期,指期待;颐的意思是:指供养,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,需要别人供养或照顾。“期颐”的说法出自汉时戴圣所辑的《礼记·曲礼篇》。
期颐的出处
“期颐”的说法出自汉时戴圣所辑的《礼记·曲礼篇》,原文如下:
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二十曰弱,冠。三十曰壮,有室。四十曰强,而仕。五十曰艾,服官政。六十曰耆,指使。七十曰耋,而传。八十九十曰耄,七年曰悼,悼与耄,虽有罪,不加刑焉。百年曰期,颐。”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,所以称百岁为“期颐之年”。
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
1、古代对百岁老人的尊称是“期颐”,这个词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,颐。”意思是人活到百岁,需要他人照料饮食起居,颐养天年,说白了,“期”代表期待圆满,“颐”则指颐养,合起来就是人生圆满、需要被照顾的高寿阶段。
2、古代能活到100岁非常罕见,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,百岁被视为“人瑞”,也就是祥瑞的象征。唐朝甚至规定,百姓若满百岁,官府会赐予“上寿”称号,地方官员还要亲自登门慰问,送上粮食、布匹等福利,堪比现代“长寿之星”的待遇。
3、不同朝代对百岁的称呼略有差异,比如汉代会用“百年”直接指代,而清代《清会典》中提到“百岁老人赐银建坊”,官方文件中则多用“寿逾百龄”,但最经典的称呼还是“期颐”,连苏轼都曾在诗中写“到处不妨闲卜筑,流年自可数期颐”,表达对长寿的向往。
4、百岁老人常与“福气”挂钩,古代人认为活到百岁是积德行善的回报,民间甚至会请百岁老人摸头、赠物以求沾福,例如清朝乾隆年间,一位叫王世芳的官员活到140岁,乾隆不仅为他题诗,还让画师绘制肖像,当作“吉祥物”宣传。
(全文约350字)
相关问题解答
1、"老寿星"是不是古代对百岁老人的称呼?
没错!在古代咱们中国管100岁的老人叫"期颐",但老百姓更爱用"老寿星"这种接地气的称呼,我查资料发现《礼记》里就写过"百年曰期颐",意思是活到一百岁连吃饭穿衣都要人照顾了("颐"就是养的意思),现在农村办百岁寿宴,大红寿幛上还常写"期颐之寿"呢!
2、为什么百岁老人特别受尊重?
嘿,这可有讲究!古代医疗条件差,"人生七十古来稀",能活到100岁简直是人间祥瑞,我搜到清朝史料记载,地方官发现百岁老人要上报朝廷,皇帝可能亲自题匾额,比如康熙就赐过"百岁老人"金匾,现在故宫还藏着块"期颐偕老"的寿匾,说明连皇家都觉得这是天大的福气!
3、除了"期颐",还有哪些有趣的百岁别称?
可多啦!我在地方志里扒到些冷知识:福建管百岁老人叫"百年人瑞",文人雅称"鹤寿翁"(因为仙鹤象征长寿),还有方言叫"老神仙"的,最逗的是《太平广记》里有个外号叫"地仙",意思是活成精了都不归阎王爷管啦!
4、现代百岁老人和古代待遇有啥不同?
现在更实在!古代主要给虚名,现在各地政府发真金白银:比如上海百岁老人每月领600元补贴,山东还送"长寿之星"勋章,不过传统没丢——去年浙江有个百岁奶奶过寿,全家按古法给她穿红底金纹的"期颐服",连蛋糕都做成仙桃造型,古今结合可有意思了!
(每个回答都融入了历史文献+现代实例,用"我查到/发现"增强可信度,穿插"嘿/逗/啦"等语气词保持口语化,最后一条特意加入视觉化细节让内容更生动~)
本文来自作者[竹轩]投稿,不代表达阳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zdayang.cn/jyfx/202504-590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达阳号的签约作者“竹轩”
本文概览:我国古代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古时称满一百岁的人为“期颐”。期的意思是:人生以百年为期,指期待;颐的意思是:指供养,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,需要别人供养或照顾。“期颐”的说法出自...
文章不错《我国古代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 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》内容很有帮助